-初版-
晚上,聖公會中心關門後,某房間裏,一眾日用品正在聊天。
電燈首先開口:「我說啊,禧SIR那傢伙真有夠瘋的,啥都可以拿來玩,幸好我安裝在天花板上,否則恐怕連我也會給他拆下來拿去玩!椅子你說是吧?」
「……」
「?」電燈疑惑地問:「椅子你聽到我的問題嗎?」
「我聽到,可是……」椅子沉思道:「我真的是椅子嗎?自從那一次……」椅子的聲音越來越小。
心急的白板喊:「有話直說好了,別吞吞吐吐的!」
椅子頓了一頓,繼續木無表情地說:「那一次,禧SIR也把我當成『遊戲』了。」
眾物品譁然。想不到連椅子也會遭此折磨。
「在這之前,我毫不懷疑自己的身分。我,椅子,就是給人類坐的工具,偶然給人類站上去拿放在高的東西,僅此而已。然而,當禧SIR那變態把我當成遊戲的時候,賦予了我一堆奇怪的身分:燒烤叉、燈掣、咪高峰、護陰、機關槍……弄得我現在一直疑惑自己到底是甚麼,我甚至懷疑自己已經精神分裂了。」椅子說罷,雖然臉上木無表情,卻看得出他已經把自己當成積木,跳到別的椅子上,玩起層層叠來。
房間沉默了好一陣子。布娃娃忍不住哭了,他好不容易才重拾自己是布娃娃的身分。
鉛筆打破沉默,說:「我想,這也許不是壞事吧。」
眾物品再一次譁然。雖然當中不乏想起哄詰難的日用品,但因為鉛筆是久歷風波的老智者,唯有耐心聽他繼續說:「我去探望與我一同出廠的鉛筆朋友時,想不到,他們已經比我矮一大截,步入晚年了。我問他們有沒有經歷過一些有趣的事情,答案千篇一律──沒有。他們說一輩子就是被人握在手裡,不斷地寫寫寫。所以,我覺得,讓自己多幾個身分也不錯啊,儘管有時候會懷疑自己是誰,但總比一輩子被人控制做同一件事情要好,生活也多點趣味。像我啊,禧SIR經常拿我去做別的事情,例如剔牙……」
房間充滿竊竊私語的聲音,椅子跳下來,若有所悟地點頭。
「既然如此!」垃圾筒突然激昂地喊:「我們何不把禧SIR那傢伙也當成遊戲來玩?」眾物品如夢初醒,異口同聲地和應,齊心合力地密謀,要把禧SIR耍個不亦樂乎──
-修訂版-
晚上,聖公會中心關門後,某房間裏,一眾日用品正在聊天。
電燈首先開口:「我說啊,遊戲導師那群傢伙真有夠瘋的,啥都可以拿來玩,幸好我安裝在天花板上,否則恐怕連我也會給他拆下來拿去玩!椅子你說是吧?」
「……」椅子沒有答覆。
「?」電燈疑惑地問:「椅子你聽到我的問題嗎?」
「我聽到,可是……」椅子終於開腔:「我真的是椅子嗎?自從那一次之後,我……」椅子說話時聲音越來越小,到最後完全沒有聲音,他迅速地再次陷入可怕的回憶當中。
心急的白板喊:「有話直說好了,別吞吞吐吐的!」
椅子給白板喊回現實,頓了一頓,清醒一下頭腦之後,繼續木無表情地說:「那一次,他們也把我當成『遊戲』了。」
眾日用品譁然。想不到連椅子也會遭到傳說中的折磨。
「在這之前,我毫不懷疑自己的身分。我,椅子,就是給人類坐的工具,偶然給人類站上去,拿取放在高處的東西,僅此而已。然而,當那群變態把我當成遊戲的時候,賦予了我一堆奇怪的身分:燒烤叉、燈掣、咪高峰、坦克、木魚、機關槍……弄得我現在一直疑惑自己到底是甚麼,我甚至懷疑自己已經精神分裂了。」椅子說罷,雖然臉上木無表情,卻看得出他已經把自己當成積木,跳到別的椅子上,玩起層層叠來。
房間沉默了好一陣子。布娃娃忍不住哭了,他好不容易才重拾自己是布娃娃的身分。
過了一陣子,鉛筆打破沉默,說:「我想,這也許不是壞事吧。」
眾日用品旋即再一次譁然。房間裡議論紛紛,當中不乏想起哄詰難的日用品,但因為鉛筆是久歷風波的老智者,唯有耐心地聽他繼續娓娓道來:「最近我去探望與我一同出廠的鉛筆朋友時,想不到,他們已經比我矮一大截,步入晚年了。我問他們,有沒有經歷過一些有趣的事情,答案竟然千篇一律──沒有。他們說一輩子就是被人握在手裡,不斷地寫寫寫。你們不認為這是很可憐的事嗎?所以,我覺得,讓自己多幾個身分也不錯啊,儘管有時候會懷疑自己是誰,但總比一輩子被人控制著,不斷地做重複的事情要好,生活也多點趣味。像我啊,就經常給他們拿去做別的事情,例如男的會用我剔牙,女的會用我畫眼影……」
竊竊私語的聲音充滿四周。椅子安穩地跳了下來,若有所悟地點頭。白板則叫白板筆把剛才鉛筆說的話寫在身上,讓自己好好參詳一番。
「既然如此!」垃圾筒突然靈光一閃,激昂地喊:「我們何不把那群傢伙也當成遊戲來玩?」
眾日用品如夢初醒,異口同聲地和應:「對對對,怎麼之前想不到?就讓他們也嘗嘗我們的苦處!」
洋娃娃抹掉淚痕,輕聲地問:「可是……我覺得這並不能夠讓他們嘗到苦頭呀,畢竟那群瘋子就早互相當對方是遊戲,彼此玩起來了。」
「這不管啦,」橡皮擦說了半句,白板擦默契地接著說:「玩了再說!」
房間裡氣氛霎時變得高昂,贊成的聲音此起彼落,眾日用品團結一致,遂齊心合力地密謀,決定要把一眾遊戲導師當成遊戲,耍個不亦樂乎──
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女媧捏泥娃
接觸了文學這麼久,不多不少總有一點個人小小心得(或稱愚見)。一直都想把腦海中的這些小小心得,提綱挈領地寫出來,好讓自己下筆的時候,可以簡單概括地提醒自己要注意的地方。
朝思暮想良久,終於想出把文學作品中的元素,歸為時、空、人、情、理五大類:
時:故事發生和結束時間、敍述次序、敍事快慢
空:故事發生和結束地點、東南西北、景物遠近高低、一切自然景物
人:角色、形象、第幾身觀點(多重觀點)、擬人
情:喜怒哀樂、融情入景(情與時空的相互作用)、超越理性的極致情感(誇張、擬人、神話、幻想、無中生有……)、感情佔全文的比例
理:合理、不合理、超越合理與不合理(情感強過理性時)、理性佔全文的比例
唔……本來覺得這樣的分類方法還蠻不錯的嘛,可是過了幾天,竟然開始記得不太清楚了。再過幾天,腦中就只餘下「時空人情理」五個綱領,各自代表的意思都忘得七七八八了。我想,應該是記不牢的關係而已,於是把筆記再看一遍。然而,過了幾天,記憶又開始模糊起來了。
靜心想想,這該不會是我懶惰的關係。這套綱領既然是我自己一手一腳組織起來的,印象應該很深刻才對,可是現在卻反其道而行,明顯這套綱領還不夠完善。後來嘗試找出問題所在,略述如下。
一:抽象。
二:每一綱領之下的條目繁多複雜,難以牢記。
三:綱領也有問題。「時空人情理」可包含的東西太多了,令條目更加繁複。
原來此路不通,唯有再設計過第二種綱領的模式。
過了幾天,綱領的問題仍然縈繞心中。正思索間,某某近代著名作家(不知道是葉聖陶先生、夏丐尊先生還是老舍先生了)說過的一句話──「越是成功的文學作品,越像一個有機體。」在我腦海一閃而過。這句話我印象很深刻,每次讀文學作品都有同感。唔~頭上的電燈泡叮一聲亮了,我模糊看到問題的盡頭在前方。
我把這句話繼續發揮下去,終於想出了一套以比喻為主的綱領--下筆為文,正如女媧捏泥娃! 請先看以下一段神話:
「據說女媧是個『人頭蛇身』的女神。天地初開時,沒有人類,女媧遊蕩四方,感到十分寂寞。她在黃河邊某個淺灘上坐下的時候,看到河水映出自己的臉龐,突然來了靈感。她順手從地上抓起一把黃泥,放些水進去揉合揉合,仿照自己的容貌,捏成一個娃娃樣的小東西。說也奇怪,剛把這小東西放在地上,他就活了起來。女媧用泥巴捏了一個又一個,身邊的小東西越來越多,她開心得很,就把這些小東西叫做『人』。」
是的,女媧捏泥娃造人,跟下筆創作文學作品的過程,有很多十分相似的地方。現在就按順序一一說明。
1:
文章的感情(思想)→人的情感(思想)
文章的感情等於人的情感。很廢話,卻是最基本的一回事。我曾經說過,文學的核心是感情,沒感情根本不是文學。就算勉強讓你寫出來了,都只不過是一篇空洞的文字,就像捏出一具只有軀殼沒有靈魂的泥娃娃一樣。總之,就是要「意在筆先」。
「意在筆先」還有一個十分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接下來文章的所有元素,都是根據你的思想感情而決定的,所以感情(思想)的地位等同於指揮官,指揮著其他文章的元素各就各位。
捏泥娃的時候,性格敦厚者,塑其形以柔順婉約;性格暴戾者,塑其形以粗曠暴野──捏泥娃要注意精神與形軀統一,剛正不阿的個性,配上一副詼諧的臉孔,成何體統?寫文章的道理也一樣,意思(精神)要有體裁、結構、修辭(形軀)等等配合,方能突出。而所謂配合的方法,就是依據感情思想的特徵,去選擇用哪一種體裁、結構、修辭。所以無論左計右算,情感都應該永遠放在第一位。
2:
文章的故事→人的記憶
這裡說的「故事」只是統稱而已,實際上文學作品並不一定都有完整的情節,總之是過程之類的元素。正常來說,文章的故事(過程)應該越清楚越好,就像人的記憶一樣。不過,有所謂「文無定法」,這種事其實是無金科鐵律可從,一切以表達需要為準。說不定模模糊糊的故事(過程),會營造另一種撲朔迷離的美感?(動漫畫中有種叫「天然呆」的屬性(性格),是大頭蝦、迷糊、傻氣的意思,通常在女角身上找到。這一種性格另闢蹊踁,創造了另類的可愛,證明模糊也可成為美的元素。)
*感情(思想)佔全文的比例
雖則說文學的核心是感情,不過感情並不是文學的全部。只有純粹的感情是無法成篇的,雖然直接,但過於抽象,而且毫無新意。難道全篇文章就只有我愛你、你恨他、他不喜歡我這些字眼?文之所以成學,就是除了注重情感之外,還得研究表達感情的技巧。因此,除了直接抒情之外,還得包含一些別的手法例如記敍、描寫等等,才能令文章更多角度、更加具體,由此衍生的間接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借古諷今等等,亦令感情更加充實動人。這就產生一個問題,就是抒情、描寫、記敍的分量,應該如何分配,互相配合?
這個問題我無法明確答你,還是老話一句:「看情感表達的需要」。有些情況直接抒情部分可以多一點,有些則透過故事情節或四周景物輾轉帶出情感會更好。簡單點說,文章的感情和故事兩部分,應該好好地分配調和,切莫忽略。
3:
文章的結構(體裁)→人的骨骼
決定了精神層面的元素,接著就是正式捏泥娃肉身的時候了。肉身的第一個問題,當然是骨骼。高的、矮的、肥的、瘦的,用哪一種,還是那一句,依照該泥人的性格如何而決定。文學作品也一樣,詩、詞、散文、小說,用哪一種,也是看表達的需要。
不過,無論選哪一種體裁,同樣要注意結構完整。上少一條鎖骨、下缺一厥脊椎、東少一塊肱骨、西缺一段肩胛,焉能成人?怎麼撐得起一個人該有的形態?
4:
文章的鬆緊→人的肌肉
弄好骨架,可以鋪上肌肉了。這裡說的文章鬆緊其實還蠻抽象的,概括來說,就是感情由精神層面,具體呈現在肌肉的張弛上面。
正如人的肌肉不會永遠處於緊張(用力)的情況一樣,文學作品的段落也不會所有都是感情高昂激烈的,必需要有比較鬆弛的段落與之相對,如此文章才會有張弛互相對比。否則單只有緊而沒有鬆作對比,那緊也顯不出其力量來。
還有一點值得特別提出來說明一下。所謂各種文章風格,其實等同於各種「感情表達綜合手法」,而文章的肌肉是「表達感情綜合手法」的元素之一。舉個例子,李白的《月下獨酌》風格大開大闔(大上大落)而感情激烈,這情況可視為肌肉的張與弛有很大的對比(大上大落),而肌肉緊張時卻又緊得真的很有力量(感情激烈),因此形成撼動人心的一股強大感情力量;再看看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就是鄧麗君唱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那首詞),此詞風格溫柔婉約,可視為肌肉的張與弛對比不明顯(但仍然是有對比的),而且文章中緊張的比例不多(頂多只有「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一句),緊張時的力道也未如《月下獨酌》,因此雖然感情的起落並未如《月下獨酌》般強烈,但其情感卻有如細水長流一般,餘韻不盡,使人回味再三,至今無一首中秋詠月懷人之詞能出其右。
5:
文章的節奏(文氣)→人的呼吸
人的骨骼、肌肉都弄好了,是時候讓他有自己的氣息。
古人論文氣論得虛無飄渺,抽象得很,例如曹丕《典論論文》的「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的「才有庸俊,氣有剛柔」,你明白他倆在說甚麼嗎?清代名散文家姚鼐描述得更瘋狂:《古文辭類篹‧序目》「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稍為離題一下,古人說解釋文章寫法的文章,通常都寫得十分抽象。這固然是問題,弄得寫文章像是一件高不可及、難以捉摸的事情,這大概與當時文人的階級性質有關。其實用小弟的「女媧捏泥娃」理論來解釋的話,所謂「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就是等同於人的精神層面元素,神、理是感情(思想),氣、味是文章的風格(即表達感情的綜合手法);「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就是人的軀體層面元素,格、律是人的骨骼肌肉,聲、色是人的五官認知(後述),僅此而已。
回到正題。說了這麼久,到底文氣是甚麼?所謂的文氣,其實是「文章的呼吸」。請先想像一下人的呼吸情況:正常時人的呼吸該是不徐不疾的;閒適時呼吸稍為慢一點;激動時呼吸則會急促起來。文氣也就是這麼一回事。文章讀到緊張處,一氣呵成,不可收拾,這是文章呼吸急促的情況;讀到閒適處,悠哉遊哉,從容不逼,這就是文章呼吸緩慢的情況。
舉個例子好了。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素以感情充沛文氣奔放著名,先來讀讀以下兩段文字:
「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綜合兩段,先不管文字的詳細意思,只需依字略讀一遍,就可以知道甚麼叫流暢,甚麼叫氣勢!第一段皆為反問句,令感情倍加激動;兩段文字皆連用五句排比,讀來連貫一致。兩個元素共同令文章的節奏讀來舒暢無礙,這就是所謂的文氣奔放。
還有,別忘記「人的肌肉鬆緊」與「人的呼吸急徐」互相配合。正常情況來說,肌肉緊張時呼吸會急促一點,如此才能突顯激動的感情;肌肉鬆弛時呼吸會緩慢一點,如此才能突顯閒適的感受。不過,也可以激動的感情下故作鬆弛,閒適的感受下故作激動,若果你有本事的話。
6:
文章修辭→人的五官認知
泥娃娃到此有了呼吸,基本上已經算是一個人了;文章有了以上五個元素,基本上算是一篇合格有餘的文章。不過,既然是文學作品,除了基本功之外當然還得講究一下修辭,猶如人出生懂得呼吸之後,逐漸用五官感受環境,以及用不同的認知方法認識世界一樣。以下先用描寫的情況對比一下五官。
鏡頭拍攝→人的眼睛
文章中所描寫的一切景物,其實跟人的眼睛都有關──沒有眼睛如何看得見?不過,眼睛看甚麼,看遠還是看近,對表達感情都是有影響的,不得不留意,所以特地提出來說明一下。以下的其他感官道理一樣,自行推測。
聲音描寫→人的耳朵
說話記錄→人的嘴巴
香味描寫→人的鼻子
冷暖感受→人的皮膚
註:以上的歸類不是絕對的。
相比起五官的感受,認知方面的問題,對於慣受邏輯規限的人是很困難的一回事。例如誇張、擬人、交叉感官描寫(例如「聽花吐艷」)等等修辭手法,用正常邏輯是永遠想不通的──看著鏡中倒映著自己的白髮,這麼長短就是這麼長短,哪有三千丈這麼長?說風懂得吹簫,有可能嗎?花朵吐艷,可以聽得到嗎?邏輯讓人有效率地認識世界,卻也不知不覺間壓抑著人其他認識世界的方法。不過認知方法的問題,並非語言層面就可以解決的。我認為,「文學就是生活」,唯有超越二次元文字,好好體味三次元的生活,認知的能力才有機會提高。
啊還有,認知與情感(思想)是互相影響、無可分割的,或者也可以由情感(思想)方面入手。
最後就來說說寫文章要如何寫得像、寫得夠真實、寫得有組織、寫得有血有肉有靈魂。道理其實還是那幾條,現在不厭其煩再說一次。首先就是要觀察,觀察是一切材料之源。沒有Input,哪有Output?勉強去寫,寫了篇不知所云或味如嚼蠟的文章出來,浪費了時間之餘,還打擊自信心!(指實際需要,練習除外)觀察的道理有點像「書到用時方恨少」,或許你今天不會用某種材料去寫,可是當你要寫的時候,平常卻沒有留心,結果只能怨恨自己平時太懶惰了。
觀察是第一步,要寫得像還得要多寫一點。唯有寫成熟練的手腕,才能想寫甚麼成甚麼。否則腦海中想得多完美,結果還是寫了個四不象出來,徒令自信降低。一開始技巧當然不怎麼樣,可是若因此而不練習的話,你的技巧也只會一輩子不怎麼樣。
觀察與手腕都純熟,那該是時候提升自己的內涵,而這當然是最困難的。別以為寫文章的人,老是一副坐在椅子上,拿著筆,悠然自得地寫寫畫畫,悠悠閒閒地過日辰的舒服樣子。對自己有要求的藝術家,那種對更高層次「欲求而不得」的苦惱,就像是被人投進石磨之中,不斷地被磨啊磨,不知磨到甚麼時候才能得道升仙、覺悟成佛。
更高層次之所以這麼令人苦惱,是因為它不知道去哪兒找,也就是對寫文章的人來說,沒有一條明確的道路,可以有效而快速地提升到更高的層次。的而且確,內涵這回事沒有速成的方法,也沒有明確的指標。唯有記住「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的道理--學寫文章,不要只管文學範圍以內的事情,各個範疇的文化諸如歷史哲學政治藝術科技設計運動經濟都要接觸一下,多點獨立思考、與人交流,日子有功,內涵自然會「浸」出來。我相信功夫不會欺人的。聽起來好像很辛苦似的?是的,從來就沒有人說過,寫文章是一回簡單從容的事,那只是某些人的偏見而已。
朝思暮想良久,終於想出把文學作品中的元素,歸為時、空、人、情、理五大類:
時:故事發生和結束時間、敍述次序、敍事快慢
空:故事發生和結束地點、東南西北、景物遠近高低、一切自然景物
人:角色、形象、第幾身觀點(多重觀點)、擬人
情:喜怒哀樂、融情入景(情與時空的相互作用)、超越理性的極致情感(誇張、擬人、神話、幻想、無中生有……)、感情佔全文的比例
理:合理、不合理、超越合理與不合理(情感強過理性時)、理性佔全文的比例
唔……本來覺得這樣的分類方法還蠻不錯的嘛,可是過了幾天,竟然開始記得不太清楚了。再過幾天,腦中就只餘下「時空人情理」五個綱領,各自代表的意思都忘得七七八八了。我想,應該是記不牢的關係而已,於是把筆記再看一遍。然而,過了幾天,記憶又開始模糊起來了。
靜心想想,這該不會是我懶惰的關係。這套綱領既然是我自己一手一腳組織起來的,印象應該很深刻才對,可是現在卻反其道而行,明顯這套綱領還不夠完善。後來嘗試找出問題所在,略述如下。
一:抽象。
二:每一綱領之下的條目繁多複雜,難以牢記。
三:綱領也有問題。「時空人情理」可包含的東西太多了,令條目更加繁複。
原來此路不通,唯有再設計過第二種綱領的模式。
過了幾天,綱領的問題仍然縈繞心中。正思索間,某某近代著名作家(不知道是葉聖陶先生、夏丐尊先生還是老舍先生了)說過的一句話──「越是成功的文學作品,越像一個有機體。」在我腦海一閃而過。這句話我印象很深刻,每次讀文學作品都有同感。唔~頭上的電燈泡叮一聲亮了,我模糊看到問題的盡頭在前方。
我把這句話繼續發揮下去,終於想出了一套以比喻為主的綱領--下筆為文,正如女媧捏泥娃! 請先看以下一段神話:
「據說女媧是個『人頭蛇身』的女神。天地初開時,沒有人類,女媧遊蕩四方,感到十分寂寞。她在黃河邊某個淺灘上坐下的時候,看到河水映出自己的臉龐,突然來了靈感。她順手從地上抓起一把黃泥,放些水進去揉合揉合,仿照自己的容貌,捏成一個娃娃樣的小東西。說也奇怪,剛把這小東西放在地上,他就活了起來。女媧用泥巴捏了一個又一個,身邊的小東西越來越多,她開心得很,就把這些小東西叫做『人』。」
是的,女媧捏泥娃造人,跟下筆創作文學作品的過程,有很多十分相似的地方。現在就按順序一一說明。
1:
文章的感情(思想)→人的情感(思想)
文章的感情等於人的情感。很廢話,卻是最基本的一回事。我曾經說過,文學的核心是感情,沒感情根本不是文學。就算勉強讓你寫出來了,都只不過是一篇空洞的文字,就像捏出一具只有軀殼沒有靈魂的泥娃娃一樣。總之,就是要「意在筆先」。
「意在筆先」還有一個十分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接下來文章的所有元素,都是根據你的思想感情而決定的,所以感情(思想)的地位等同於指揮官,指揮著其他文章的元素各就各位。
捏泥娃的時候,性格敦厚者,塑其形以柔順婉約;性格暴戾者,塑其形以粗曠暴野──捏泥娃要注意精神與形軀統一,剛正不阿的個性,配上一副詼諧的臉孔,成何體統?寫文章的道理也一樣,意思(精神)要有體裁、結構、修辭(形軀)等等配合,方能突出。而所謂配合的方法,就是依據感情思想的特徵,去選擇用哪一種體裁、結構、修辭。所以無論左計右算,情感都應該永遠放在第一位。
2:
文章的故事→人的記憶
這裡說的「故事」只是統稱而已,實際上文學作品並不一定都有完整的情節,總之是過程之類的元素。正常來說,文章的故事(過程)應該越清楚越好,就像人的記憶一樣。不過,有所謂「文無定法」,這種事其實是無金科鐵律可從,一切以表達需要為準。說不定模模糊糊的故事(過程),會營造另一種撲朔迷離的美感?(動漫畫中有種叫「天然呆」的屬性(性格),是大頭蝦、迷糊、傻氣的意思,通常在女角身上找到。這一種性格另闢蹊踁,創造了另類的可愛,證明模糊也可成為美的元素。)
*感情(思想)佔全文的比例
雖則說文學的核心是感情,不過感情並不是文學的全部。只有純粹的感情是無法成篇的,雖然直接,但過於抽象,而且毫無新意。難道全篇文章就只有我愛你、你恨他、他不喜歡我這些字眼?文之所以成學,就是除了注重情感之外,還得研究表達感情的技巧。因此,除了直接抒情之外,還得包含一些別的手法例如記敍、描寫等等,才能令文章更多角度、更加具體,由此衍生的間接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借古諷今等等,亦令感情更加充實動人。這就產生一個問題,就是抒情、描寫、記敍的分量,應該如何分配,互相配合?
這個問題我無法明確答你,還是老話一句:「看情感表達的需要」。有些情況直接抒情部分可以多一點,有些則透過故事情節或四周景物輾轉帶出情感會更好。簡單點說,文章的感情和故事兩部分,應該好好地分配調和,切莫忽略。
3:
文章的結構(體裁)→人的骨骼
決定了精神層面的元素,接著就是正式捏泥娃肉身的時候了。肉身的第一個問題,當然是骨骼。高的、矮的、肥的、瘦的,用哪一種,還是那一句,依照該泥人的性格如何而決定。文學作品也一樣,詩、詞、散文、小說,用哪一種,也是看表達的需要。
不過,無論選哪一種體裁,同樣要注意結構完整。上少一條鎖骨、下缺一厥脊椎、東少一塊肱骨、西缺一段肩胛,焉能成人?怎麼撐得起一個人該有的形態?
4:
文章的鬆緊→人的肌肉
弄好骨架,可以鋪上肌肉了。這裡說的文章鬆緊其實還蠻抽象的,概括來說,就是感情由精神層面,具體呈現在肌肉的張弛上面。
正如人的肌肉不會永遠處於緊張(用力)的情況一樣,文學作品的段落也不會所有都是感情高昂激烈的,必需要有比較鬆弛的段落與之相對,如此文章才會有張弛互相對比。否則單只有緊而沒有鬆作對比,那緊也顯不出其力量來。
還有一點值得特別提出來說明一下。所謂各種文章風格,其實等同於各種「感情表達綜合手法」,而文章的肌肉是「表達感情綜合手法」的元素之一。舉個例子,李白的《月下獨酌》風格大開大闔(大上大落)而感情激烈,這情況可視為肌肉的張與弛有很大的對比(大上大落),而肌肉緊張時卻又緊得真的很有力量(感情激烈),因此形成撼動人心的一股強大感情力量;再看看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就是鄧麗君唱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那首詞),此詞風格溫柔婉約,可視為肌肉的張與弛對比不明顯(但仍然是有對比的),而且文章中緊張的比例不多(頂多只有「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一句),緊張時的力道也未如《月下獨酌》,因此雖然感情的起落並未如《月下獨酌》般強烈,但其情感卻有如細水長流一般,餘韻不盡,使人回味再三,至今無一首中秋詠月懷人之詞能出其右。
5:
文章的節奏(文氣)→人的呼吸
人的骨骼、肌肉都弄好了,是時候讓他有自己的氣息。
古人論文氣論得虛無飄渺,抽象得很,例如曹丕《典論論文》的「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的「才有庸俊,氣有剛柔」,你明白他倆在說甚麼嗎?清代名散文家姚鼐描述得更瘋狂:《古文辭類篹‧序目》「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稍為離題一下,古人說解釋文章寫法的文章,通常都寫得十分抽象。這固然是問題,弄得寫文章像是一件高不可及、難以捉摸的事情,這大概與當時文人的階級性質有關。其實用小弟的「女媧捏泥娃」理論來解釋的話,所謂「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就是等同於人的精神層面元素,神、理是感情(思想),氣、味是文章的風格(即表達感情的綜合手法);「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就是人的軀體層面元素,格、律是人的骨骼肌肉,聲、色是人的五官認知(後述),僅此而已。
回到正題。說了這麼久,到底文氣是甚麼?所謂的文氣,其實是「文章的呼吸」。請先想像一下人的呼吸情況:正常時人的呼吸該是不徐不疾的;閒適時呼吸稍為慢一點;激動時呼吸則會急促起來。文氣也就是這麼一回事。文章讀到緊張處,一氣呵成,不可收拾,這是文章呼吸急促的情況;讀到閒適處,悠哉遊哉,從容不逼,這就是文章呼吸緩慢的情況。
舉個例子好了。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素以感情充沛文氣奔放著名,先來讀讀以下兩段文字:
「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綜合兩段,先不管文字的詳細意思,只需依字略讀一遍,就可以知道甚麼叫流暢,甚麼叫氣勢!第一段皆為反問句,令感情倍加激動;兩段文字皆連用五句排比,讀來連貫一致。兩個元素共同令文章的節奏讀來舒暢無礙,這就是所謂的文氣奔放。
還有,別忘記「人的肌肉鬆緊」與「人的呼吸急徐」互相配合。正常情況來說,肌肉緊張時呼吸會急促一點,如此才能突顯激動的感情;肌肉鬆弛時呼吸會緩慢一點,如此才能突顯閒適的感受。不過,也可以激動的感情下故作鬆弛,閒適的感受下故作激動,若果你有本事的話。
6:
文章修辭→人的五官認知
泥娃娃到此有了呼吸,基本上已經算是一個人了;文章有了以上五個元素,基本上算是一篇合格有餘的文章。不過,既然是文學作品,除了基本功之外當然還得講究一下修辭,猶如人出生懂得呼吸之後,逐漸用五官感受環境,以及用不同的認知方法認識世界一樣。以下先用描寫的情況對比一下五官。
鏡頭拍攝→人的眼睛
文章中所描寫的一切景物,其實跟人的眼睛都有關──沒有眼睛如何看得見?不過,眼睛看甚麼,看遠還是看近,對表達感情都是有影響的,不得不留意,所以特地提出來說明一下。以下的其他感官道理一樣,自行推測。
聲音描寫→人的耳朵
說話記錄→人的嘴巴
香味描寫→人的鼻子
冷暖感受→人的皮膚
註:以上的歸類不是絕對的。
相比起五官的感受,認知方面的問題,對於慣受邏輯規限的人是很困難的一回事。例如誇張、擬人、交叉感官描寫(例如「聽花吐艷」)等等修辭手法,用正常邏輯是永遠想不通的──看著鏡中倒映著自己的白髮,這麼長短就是這麼長短,哪有三千丈這麼長?說風懂得吹簫,有可能嗎?花朵吐艷,可以聽得到嗎?邏輯讓人有效率地認識世界,卻也不知不覺間壓抑著人其他認識世界的方法。不過認知方法的問題,並非語言層面就可以解決的。我認為,「文學就是生活」,唯有超越二次元文字,好好體味三次元的生活,認知的能力才有機會提高。
啊還有,認知與情感(思想)是互相影響、無可分割的,或者也可以由情感(思想)方面入手。
最後就來說說寫文章要如何寫得像、寫得夠真實、寫得有組織、寫得有血有肉有靈魂。道理其實還是那幾條,現在不厭其煩再說一次。首先就是要觀察,觀察是一切材料之源。沒有Input,哪有Output?勉強去寫,寫了篇不知所云或味如嚼蠟的文章出來,浪費了時間之餘,還打擊自信心!(指實際需要,練習除外)觀察的道理有點像「書到用時方恨少」,或許你今天不會用某種材料去寫,可是當你要寫的時候,平常卻沒有留心,結果只能怨恨自己平時太懶惰了。
觀察是第一步,要寫得像還得要多寫一點。唯有寫成熟練的手腕,才能想寫甚麼成甚麼。否則腦海中想得多完美,結果還是寫了個四不象出來,徒令自信降低。一開始技巧當然不怎麼樣,可是若因此而不練習的話,你的技巧也只會一輩子不怎麼樣。
觀察與手腕都純熟,那該是時候提升自己的內涵,而這當然是最困難的。別以為寫文章的人,老是一副坐在椅子上,拿著筆,悠然自得地寫寫畫畫,悠悠閒閒地過日辰的舒服樣子。對自己有要求的藝術家,那種對更高層次「欲求而不得」的苦惱,就像是被人投進石磨之中,不斷地被磨啊磨,不知磨到甚麼時候才能得道升仙、覺悟成佛。
更高層次之所以這麼令人苦惱,是因為它不知道去哪兒找,也就是對寫文章的人來說,沒有一條明確的道路,可以有效而快速地提升到更高的層次。的而且確,內涵這回事沒有速成的方法,也沒有明確的指標。唯有記住「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的道理--學寫文章,不要只管文學範圍以內的事情,各個範疇的文化諸如歷史哲學政治藝術科技設計運動經濟都要接觸一下,多點獨立思考、與人交流,日子有功,內涵自然會「浸」出來。我相信功夫不會欺人的。聽起來好像很辛苦似的?是的,從來就沒有人說過,寫文章是一回簡單從容的事,那只是某些人的偏見而已。
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幻想(二)
接下來繼續討論近體詩的問題,順道由此探討近體詩及長短小說,成為文學創作版的兩大主流體裁的原因。
詩是中國文學的大宗。中國文學濫觴是民間詩歌,緊接下來就是漢代的樂府詩歌,直至唐代則開創了文學的巔峰近體詩。中國,是詩的國度。
平時經常聽到人家說「詩意」甚麼的,到底甚麼是「詩意」?這問題抽象得很。其實,未定義甚麼是詩之前,理所當然不能理解甚麼是「詩意」。詩包含三種本質,分別是「感情」、「想像」、「含蓄」。若果人家說:「眼前的情景很有詩意」,就是說當前的環境令人感觸、使人想像,而且簡簡單單一個情景,彷彿蘊藏了很多味道在裡頭,這就是「詩意」。
詩除了三種本質外,還有結構上的特點,唐詩猶其如此。唐詩嚴格限定句數字數,而且要恪守平仄,最後還要押韻,這一切都是為了音樂美。詩除了追求內容和諧,還要追求韻律和諧,使吟者順口,聽者順耳,總而言之詩各方面都追求和諧。
因為以上眾多特質,詩歷來都受人喜歡,我也不例外。不過以我觀察,討論創作版的一眾「詩人」,雖然喜好作近體詩,卻似乎還未真正認識甚麼是近體詩。
剛才提到,詩其中一個本質是「含蓄」。詩的「含蓄」有兩種解釋,一是「弦外之音」,二是「濃縮」。若果半篇散文的意思,能夠包含在四句、每句七個字、共廿八個字的詩裡,就「含蓄」而言這詩可謂達到了巔峰。詩聖杜甫的詩就是這樣的極品。若果一首詩只表達了四個意思,即一句詩只能表達出一個意思,這就是平庸的詩。若果一個意思要用四句來表達,這就不是詩,是廢話,偏偏文學創作版上的所謂詩大多屬於這種。
其實只要看一看創作版一眾「詩人」的對答,就可以知道他們並不懂得詩。他們對答的時候,原本可以明明白白一句話的地方,偏偏咬文嚼字,用矯揉造作不知所謂的錯誤文言回答。由此可見,詩對他們來說只是比較新奇的東西,他們喜歡近體詩,只不過是玩票性質,至於詩的本質他們似乎還未了解(雖然我也不敢自詡懂得詩的真義)。又或許他們是真心喜歡詩的,但走錯路了。
這種情況擴大來說,也就可以解釋,為甚麼長短小說跟近體詩會成為創作版的兩大主流。原因很簡單,是因為該版的創作人只知追求華麗的詞藻而無實在的情感。就算有情感,那也只不過是人云亦云的情感。以「姣婆小說」為例,之所以創作版會有一堆人前仆後繼且樂此不疲地創作「姣婆小說」,原因是他們的INPUT就只有「姣婆小說」,理所當然OUTPUT也只有「姣婆小說」。他們首先給「姣婆小說」洗腦,充滿一堆不設實際的幻想;然後想抒發一己之幻想,繼而成為了創作「姣婆小說」的一群。可以說,「姣婆小說」的精粹--矯情與不切實際,他們是學滿師了。至於詩的原因更簡單,同樣沒有實在的情感,只有浮華的詞句。
文學最簡單的定義是「以感情為穩建基礎,通過熟練的技巧表達出來」。用數學公式來表達就是「真實感情+熟練技巧=文學」。只有感情而沒有技巧,那還有救,因為技術可以磨練;只有技巧而沒有感情,那就沒救了,因為文學的本質是情,換句話說沒有情就等於沒有文學,正如電器說明書不會是文學,因為她只是理性文章。若然感情技巧兩者都沒有,這樣的文章到底該怎麼形容?唔,更根本的問題是--值得形容嗎?
詩是中國文學的大宗。中國文學濫觴是民間詩歌,緊接下來就是漢代的樂府詩歌,直至唐代則開創了文學的巔峰近體詩。中國,是詩的國度。
平時經常聽到人家說「詩意」甚麼的,到底甚麼是「詩意」?這問題抽象得很。其實,未定義甚麼是詩之前,理所當然不能理解甚麼是「詩意」。詩包含三種本質,分別是「感情」、「想像」、「含蓄」。若果人家說:「眼前的情景很有詩意」,就是說當前的環境令人感觸、使人想像,而且簡簡單單一個情景,彷彿蘊藏了很多味道在裡頭,這就是「詩意」。
詩除了三種本質外,還有結構上的特點,唐詩猶其如此。唐詩嚴格限定句數字數,而且要恪守平仄,最後還要押韻,這一切都是為了音樂美。詩除了追求內容和諧,還要追求韻律和諧,使吟者順口,聽者順耳,總而言之詩各方面都追求和諧。
因為以上眾多特質,詩歷來都受人喜歡,我也不例外。不過以我觀察,討論創作版的一眾「詩人」,雖然喜好作近體詩,卻似乎還未真正認識甚麼是近體詩。
剛才提到,詩其中一個本質是「含蓄」。詩的「含蓄」有兩種解釋,一是「弦外之音」,二是「濃縮」。若果半篇散文的意思,能夠包含在四句、每句七個字、共廿八個字的詩裡,就「含蓄」而言這詩可謂達到了巔峰。詩聖杜甫的詩就是這樣的極品。若果一首詩只表達了四個意思,即一句詩只能表達出一個意思,這就是平庸的詩。若果一個意思要用四句來表達,這就不是詩,是廢話,偏偏文學創作版上的所謂詩大多屬於這種。
其實只要看一看創作版一眾「詩人」的對答,就可以知道他們並不懂得詩。他們對答的時候,原本可以明明白白一句話的地方,偏偏咬文嚼字,用矯揉造作不知所謂的錯誤文言回答。由此可見,詩對他們來說只是比較新奇的東西,他們喜歡近體詩,只不過是玩票性質,至於詩的本質他們似乎還未了解(雖然我也不敢自詡懂得詩的真義)。又或許他們是真心喜歡詩的,但走錯路了。
這種情況擴大來說,也就可以解釋,為甚麼長短小說跟近體詩會成為創作版的兩大主流。原因很簡單,是因為該版的創作人只知追求華麗的詞藻而無實在的情感。就算有情感,那也只不過是人云亦云的情感。以「姣婆小說」為例,之所以創作版會有一堆人前仆後繼且樂此不疲地創作「姣婆小說」,原因是他們的INPUT就只有「姣婆小說」,理所當然OUTPUT也只有「姣婆小說」。他們首先給「姣婆小說」洗腦,充滿一堆不設實際的幻想;然後想抒發一己之幻想,繼而成為了創作「姣婆小說」的一群。可以說,「姣婆小說」的精粹--矯情與不切實際,他們是學滿師了。至於詩的原因更簡單,同樣沒有實在的情感,只有浮華的詞句。
文學最簡單的定義是「以感情為穩建基礎,通過熟練的技巧表達出來」。用數學公式來表達就是「真實感情+熟練技巧=文學」。只有感情而沒有技巧,那還有救,因為技術可以磨練;只有技巧而沒有感情,那就沒救了,因為文學的本質是情,換句話說沒有情就等於沒有文學,正如電器說明書不會是文學,因為她只是理性文章。若然感情技巧兩者都沒有,這樣的文章到底該怎麼形容?唔,更根本的問題是--值得形容嗎?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幻想(一)
上網時閒逛了一些知名討論區的文學創作版,但無論是台灣的還是香港的,看了幾個主題後就不想再浪費時間,立即關掉IE。心裡的感想是:為甚麼這些傢伙臉皮可以厚成這樣,這樣的文章還夠膽在網路發布?
這些文學創作版的兩大主流體裁是近體詩(唐詩)及長短小說,散文比較少,不好找。現在先說說小說的問題,近體詩留待下一篇再討論。
創作版中的小說又可再分為兩種風格,一種是濃烈的「姣婆小說」風,另一種是近年來頗為流行的奇幻武俠、魔幻冒險風。先說前一種。
老實說,各種文學體裁各領風騷,唯獨「姣婆小說」我最瞧不起。「姣婆小說」可分為兩種主流:第一種是主角都是王子公主級人馬,以天使下凡君臨天下的姿態面世,然後巧遇醜小雞或醜小鴨,當中交往過程的火花請自行想像,這是比較年青有活力的一種;又或者是男女主角不相伯仲,過程哀怨纏綿得難捨難離,這是花心力的一種,對像是年紀稍長於少女的中女。
第一種「姣婆小說」多次拍成所謂的青春連續劇,香港代表有「四葉草系列」,台灣代表更多,有「惡作劇之吻」、「公主小妹」等一大堆。老實說,我實在很懷疑現實中有多少劇中的「公主王子」。劇中帥到想毀容的王子,明顯是為了滿足幻想而虛構出來的完美人物:富有、帥氣、萬人迷等等的元素應有盡有。(但請注意,劇中並不重視主角的學識修養,亦即學問並非必要條件,這反映了甚麼?)但,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現實並沒有這種完美的王子--這種不符合現實,只能存在於幻想的王子。
「姣婆小說」說穿了只不過是滿足幻想的產品。所以作品要有人買,內容不得不迎合讀者的口味,亦即必需要能滿足讀者的幻想,因此這種仿如海市蜃樓空中樓閣的王子是必定要出現的。但是,鏡中之花水中之月是不可能得到的,除非你是鏡中人--現實的人往往因為現實不能滿足,而不斷沉溺於幻想之中,寧願當鏡中之人。這正正道出「姣婆小說」的最大問題--洗腦功力強大。我就讀高中時,就有三個女同學中了「姣婆毒」,整天以為自己是「姣婆小說」中的醜小鴨,總有一天會結識到幻想中的王子,並發生一段哀怨纏綿的愛情。當然這並不是一定的,有些人還是可以分別出現實與幻想的距離,只是我比較不幸,連中三元。
「姣婆小說」之所以會令人分不清現實與幻想,是因為讀者受強烈的情感影響,把理性拋諸腦後了。儘管「姣婆小說」的內容的而且確有可能發生,可是發生的可能性卻低得近乎不可能,就算用幻想來形容這種可能性也並無不可。理性的人當然明白這一點,但面對因現實滿足不了而強烈追求幻想的人,就算有那麼一點點可能,她也是不會放過的。要求給情感佔滿腦袋的人理性,這是奢求。
「姣婆小說」很像精神毒品。除了會令人「上癮」外,「姣婆小說」也會傷害人的精神--換句話說,就是灌輸錯誤的意識,而過程是靜悄悄、潛移默化的,且舉二例:「王子與醜小鴨」式的「姣婆小說」,過程若是王子追求醜小鴨的話還好,若果是醜小鴨追求王子的話那就糟糕了,原因是當中帶著隱藏訊息「自我矮化」。讀者為了滿足幻想,理所當會投入主角角色的劇情之中,就這樣無形接收了「自我矮化」的訊息。
可是,佛陀跟美國憲法都說「人人生而平等」,何必自貶身價?其實世上並無王子公主,又或者,我們人人都是王子公主。
再舉一例。「姣婆小說」描述的戀愛過程往往流於單一公式化。儘管現實中大家談情說愛的過程很相似,但比「姣婆小說」的「王子與醜小鴨」式、「哀怨纏綿」式還要豐富、有趣、真實多了。可是,給「姣婆小說」洗腦的人,會認為世上所有的愛情都應該是「王子與醜小鴨」式、「哀怨纏綿」式,否則就不叫愛情。老實說,我對這些矯揉造作、沒情節硬來情節的內容,著實覺得很反胃。
總而言之,矯揉造作、洗腦效果是「姣婆小說」的兩大弊端,建議少看為妙。
至於另一種奇幻武俠、魔幻冒險風小說,其實並沒有甚麼地方值得批評。這種風格的小說明刀明槍是幻想來著,並不像「姣婆小說」會模糊現實與幻想的界線,所以不會有洗腦的問題。不過,這只就讀者而言沒有害處。這種體裁能夠成為文學創作版的兩大主流體裁之一,原因依然有必要探討一下,當然這是後話。
這些文學創作版的兩大主流體裁是近體詩(唐詩)及長短小說,散文比較少,不好找。現在先說說小說的問題,近體詩留待下一篇再討論。
創作版中的小說又可再分為兩種風格,一種是濃烈的「姣婆小說」風,另一種是近年來頗為流行的奇幻武俠、魔幻冒險風。先說前一種。
老實說,各種文學體裁各領風騷,唯獨「姣婆小說」我最瞧不起。「姣婆小說」可分為兩種主流:第一種是主角都是王子公主級人馬,以天使下凡君臨天下的姿態面世,然後巧遇醜小雞或醜小鴨,當中交往過程的火花請自行想像,這是比較年青有活力的一種;又或者是男女主角不相伯仲,過程哀怨纏綿得難捨難離,這是花心力的一種,對像是年紀稍長於少女的中女。
第一種「姣婆小說」多次拍成所謂的青春連續劇,香港代表有「四葉草系列」,台灣代表更多,有「惡作劇之吻」、「公主小妹」等一大堆。老實說,我實在很懷疑現實中有多少劇中的「公主王子」。劇中帥到想毀容的王子,明顯是為了滿足幻想而虛構出來的完美人物:富有、帥氣、萬人迷等等的元素應有盡有。(但請注意,劇中並不重視主角的學識修養,亦即學問並非必要條件,這反映了甚麼?)但,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現實並沒有這種完美的王子--這種不符合現實,只能存在於幻想的王子。
「姣婆小說」說穿了只不過是滿足幻想的產品。所以作品要有人買,內容不得不迎合讀者的口味,亦即必需要能滿足讀者的幻想,因此這種仿如海市蜃樓空中樓閣的王子是必定要出現的。但是,鏡中之花水中之月是不可能得到的,除非你是鏡中人--現實的人往往因為現實不能滿足,而不斷沉溺於幻想之中,寧願當鏡中之人。這正正道出「姣婆小說」的最大問題--洗腦功力強大。我就讀高中時,就有三個女同學中了「姣婆毒」,整天以為自己是「姣婆小說」中的醜小鴨,總有一天會結識到幻想中的王子,並發生一段哀怨纏綿的愛情。當然這並不是一定的,有些人還是可以分別出現實與幻想的距離,只是我比較不幸,連中三元。
「姣婆小說」之所以會令人分不清現實與幻想,是因為讀者受強烈的情感影響,把理性拋諸腦後了。儘管「姣婆小說」的內容的而且確有可能發生,可是發生的可能性卻低得近乎不可能,就算用幻想來形容這種可能性也並無不可。理性的人當然明白這一點,但面對因現實滿足不了而強烈追求幻想的人,就算有那麼一點點可能,她也是不會放過的。要求給情感佔滿腦袋的人理性,這是奢求。
「姣婆小說」很像精神毒品。除了會令人「上癮」外,「姣婆小說」也會傷害人的精神--換句話說,就是灌輸錯誤的意識,而過程是靜悄悄、潛移默化的,且舉二例:「王子與醜小鴨」式的「姣婆小說」,過程若是王子追求醜小鴨的話還好,若果是醜小鴨追求王子的話那就糟糕了,原因是當中帶著隱藏訊息「自我矮化」。讀者為了滿足幻想,理所當會投入主角角色的劇情之中,就這樣無形接收了「自我矮化」的訊息。
可是,佛陀跟美國憲法都說「人人生而平等」,何必自貶身價?其實世上並無王子公主,又或者,我們人人都是王子公主。
再舉一例。「姣婆小說」描述的戀愛過程往往流於單一公式化。儘管現實中大家談情說愛的過程很相似,但比「姣婆小說」的「王子與醜小鴨」式、「哀怨纏綿」式還要豐富、有趣、真實多了。可是,給「姣婆小說」洗腦的人,會認為世上所有的愛情都應該是「王子與醜小鴨」式、「哀怨纏綿」式,否則就不叫愛情。老實說,我對這些矯揉造作、沒情節硬來情節的內容,著實覺得很反胃。
總而言之,矯揉造作、洗腦效果是「姣婆小說」的兩大弊端,建議少看為妙。
至於另一種奇幻武俠、魔幻冒險風小說,其實並沒有甚麼地方值得批評。這種風格的小說明刀明槍是幻想來著,並不像「姣婆小說」會模糊現實與幻想的界線,所以不會有洗腦的問題。不過,這只就讀者而言沒有害處。這種體裁能夠成為文學創作版的兩大主流體裁之一,原因依然有必要探討一下,當然這是後話。
味道
眼前一片飽滿的稻田
傳來了金黃色的穗香
一片小時候的親切景象
我於是提起了一壺鄉愁
把往事盡情喝個夠
那股苦澀的滋味 卻叫我難以入喉
腳邊一只老皮箱 載著滿滿的滄桑
以天為被 以地為床 四海為家 到處流浪
家鄉的味道 只能一直在腦海搖盪
梨樹下分享的甘芳
池塘中蓮藕的清香
還有家中桌上 那碗濃濃的湯
眼前的金稻隨風搖曳
心中的情緒隨之搖晃
學懂珍惜 總要在失去之後
甚麼時候 才能重拾以往所有
再次牽著母親 溫暖的手
我低了頭 卻發覺你踏住我的影子
驀然回首 陪伴著你的 還有腳邊一只 載滿滄桑的老朋友
我與你互相點頭 問候 是從未見面而最熟悉的好友 相逢在這個交叉路口
我們一直望著對方的眼眸 發覺都充滿著悲傷的溫柔
然後 彼此默契地交換了 手中的鄉愁
碰杯 仰首 一起把人生的各種味道 盡情喝個夠
不再問因由
傳來了金黃色的穗香
一片小時候的親切景象
我於是提起了一壺鄉愁
把往事盡情喝個夠
那股苦澀的滋味 卻叫我難以入喉
腳邊一只老皮箱 載著滿滿的滄桑
以天為被 以地為床 四海為家 到處流浪
家鄉的味道 只能一直在腦海搖盪
梨樹下分享的甘芳
池塘中蓮藕的清香
還有家中桌上 那碗濃濃的湯
眼前的金稻隨風搖曳
心中的情緒隨之搖晃
學懂珍惜 總要在失去之後
甚麼時候 才能重拾以往所有
再次牽著母親 溫暖的手
我低了頭 卻發覺你踏住我的影子
驀然回首 陪伴著你的 還有腳邊一只 載滿滄桑的老朋友
我與你互相點頭 問候 是從未見面而最熟悉的好友 相逢在這個交叉路口
我們一直望著對方的眼眸 發覺都充滿著悲傷的溫柔
然後 彼此默契地交換了 手中的鄉愁
碰杯 仰首 一起把人生的各種味道 盡情喝個夠
不再問因由
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文心
就大部分香港人來說,文學這玩意兒就是「風花雪月」和「花言巧語」,換句話來說,就是御風而行,不設實際。只是我想不到,原來之前提到的「女同學」也是這麼認為,而且她還由此推斷,得出結論:文章寫得好,必然是「油腔滑調」、「態度輕浮」、「用情不專」的「花花公子」,因為「花花公子」追女生的兩招,偏偏就是「多情」(風花雪月)和巧言令色(花言巧語),和一般人對文學的印象不謀而合。實際例子?前不久的人兒先生,就是活生生的證據。聽過她的論證,我不禁倒抽一口涼氣,因為我在她眼中,跟人兒先生差不多是同一副嘴臉。
實在令我太痛心了。一來因為大眾對文學認識不足,二來「女同學」對我認識不足,三來還有實例支持,情況對我極之不利。
大眾之所以誤解文學,香港社會的功利氛圍與物質主義是原因(而且是最重要的原因);許多所謂作家,為了荷包「求求其其」出書是原因;在香港,文學終不過是消遣(許多所謂「姣婆小說」即此而生)也是原因。從以上種種原因,可以歸納出「文學只不過是物質主義下,其中一項小玩意而已」的結論,正如書法藝術淪為替招牌廣告錦上添花的伎倆一樣。
事實上文學當然不是如此浮誇的東西。「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是漢代樂府的創作精神,前一句話更加是代表了文學的根本意義。文學以情感為本,情感是文學的根,沒有情感是寫不出文學作品的。還有,情感的本質亦決定文學作品的優劣。為了抒發真實深刻的情感而下筆,才有機會寫出佳作;若果只是見到一片羽毛就感動得淚流滿面而下筆,這種文章還是別獻醜比較好。
還有,諺云「樹大有枯枝」,任何範疇都會有不良分子,文壇當然亦不例外。
實在令我太痛心了。一來因為大眾對文學認識不足,二來「女同學」對我認識不足,三來還有實例支持,情況對我極之不利。
大眾之所以誤解文學,香港社會的功利氛圍與物質主義是原因(而且是最重要的原因);許多所謂作家,為了荷包「求求其其」出書是原因;在香港,文學終不過是消遣(許多所謂「姣婆小說」即此而生)也是原因。從以上種種原因,可以歸納出「文學只不過是物質主義下,其中一項小玩意而已」的結論,正如書法藝術淪為替招牌廣告錦上添花的伎倆一樣。
事實上文學當然不是如此浮誇的東西。「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是漢代樂府的創作精神,前一句話更加是代表了文學的根本意義。文學以情感為本,情感是文學的根,沒有情感是寫不出文學作品的。還有,情感的本質亦決定文學作品的優劣。為了抒發真實深刻的情感而下筆,才有機會寫出佳作;若果只是見到一片羽毛就感動得淚流滿面而下筆,這種文章還是別獻醜比較好。
還有,諺云「樹大有枯枝」,任何範疇都會有不良分子,文壇當然亦不例外。
2009年1月17日 星期六
誤人子弟
幾句鐘前,我正在收拾電腦裡凌亂的「我的最愛」,恰巧電視播放「放學ICU」裡賞析唐詩的環節。想不到這種節目不看還好,一看可真是氣煞了也!
節目要賞析的唐詩是王翰的七絕《涼州曲》。既然是「放學ICU」的其中一個環節,換句話說對象是小童,那麼賞析的形式,當然不是中學生文學教科書那種,這對小孩來說既過於深入,又太過沉悶了。所以,為了保持收視,電視台當然以另類的方法賞析唐詩--不過我從沒想過可以如此另類,甚至另類得令我想砸爛電視機。
內容是這樣:電視播出一段動畫,背景是一群未知的生物,做一些未知的行動,總而言之跟詩的內容無關;至於重點唐詩嘛,則一邊播出音樂,一邊由旁白「唱」出來,沒錯是「唱」出來,而且唱完再唱,重覆一首詩幾回為止。
這是哪門子的賞析?簡直誤人子弟!
第一,雖然唐朝時的而且確有某些詩篇是「合樂而唱」的,可是自唐朝流傳至今,我們熟悉的各篇名詩皆不屬此類,都是不適合配上音樂唱出來的。因為詩人作詩的時候,根本沒有「合樂而唱」的概念。所以我們要表達詩的音樂美感時,並不是用「合樂而唱」的方式,而是以「吟誦」(吟誦的意思,就是充滿感情的朗讀出來)的方式,好好體味詩中的感情表達和音樂美感,這才夠「原汁原味」。你只有聽過「吟詩」,可沒聽過「唱詩」,不是嗎?
第二,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唱詩」若過唱得好還可以饒恕,最可惡的是唱得不倫不類。 王翰的七絕《涼州曲》本來是反戰的邊塞詩(反不反戰是個人觀點,但不影響後來的論述過程),就算不悲傷,總不至於嬉嬉哈哈。那天煞的旁白,竟然配上輕快節奏的音樂,輕佻地把《涼州曲》唱出來!而且唱完一次還不夠,再重頭唱一次!所有的名詩都有「餘韻」,這種唱法不但倒置了詩的本意,更抹殺了詩的藝術構造。
現代的小孩不懂文學為何物就算了,可不能為了推廣文學,而製作這種低能弱智的動畫,乞尾諂媚這些死小鬼!(可將死小鬼換成金錢二字)
(本文於2009年1 月14日星期三上午1:06發佈)
節目要賞析的唐詩是王翰的七絕《涼州曲》。既然是「放學ICU」的其中一個環節,換句話說對象是小童,那麼賞析的形式,當然不是中學生文學教科書那種,這對小孩來說既過於深入,又太過沉悶了。所以,為了保持收視,電視台當然以另類的方法賞析唐詩--不過我從沒想過可以如此另類,甚至另類得令我想砸爛電視機。
內容是這樣:電視播出一段動畫,背景是一群未知的生物,做一些未知的行動,總而言之跟詩的內容無關;至於重點唐詩嘛,則一邊播出音樂,一邊由旁白「唱」出來,沒錯是「唱」出來,而且唱完再唱,重覆一首詩幾回為止。
這是哪門子的賞析?簡直誤人子弟!
第一,雖然唐朝時的而且確有某些詩篇是「合樂而唱」的,可是自唐朝流傳至今,我們熟悉的各篇名詩皆不屬此類,都是不適合配上音樂唱出來的。因為詩人作詩的時候,根本沒有「合樂而唱」的概念。所以我們要表達詩的音樂美感時,並不是用「合樂而唱」的方式,而是以「吟誦」(吟誦的意思,就是充滿感情的朗讀出來)的方式,好好體味詩中的感情表達和音樂美感,這才夠「原汁原味」。你只有聽過「吟詩」,可沒聽過「唱詩」,不是嗎?
第二,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唱詩」若過唱得好還可以饒恕,最可惡的是唱得不倫不類。 王翰的七絕《涼州曲》本來是反戰的邊塞詩(反不反戰是個人觀點,但不影響後來的論述過程),就算不悲傷,總不至於嬉嬉哈哈。那天煞的旁白,竟然配上輕快節奏的音樂,輕佻地把《涼州曲》唱出來!而且唱完一次還不夠,再重頭唱一次!所有的名詩都有「餘韻」,這種唱法不但倒置了詩的本意,更抹殺了詩的藝術構造。
現代的小孩不懂文學為何物就算了,可不能為了推廣文學,而製作這種低能弱智的動畫,乞尾諂媚這些死小鬼!(可將死小鬼換成金錢二字)
(本文於2009年1 月14日星期三上午1:06發佈)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