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幻想(二)

  接下來繼續討論近體詩的問題,順道由此探討近體詩及長短小說,成為文學創作版的兩大主流體裁的原因。

  詩是中國文學的大宗。中國文學濫觴是民間詩歌,緊接下來就是漢代的樂府詩歌,直至唐代則開創了文學的巔峰近體詩。中國,是詩的國度。

  平時經常聽到人家說「詩意」甚麼的,到底甚麼是「詩意」?這問題抽象得很。其實,未定義甚麼是詩之前,理所當然不能理解甚麼是「詩意」。詩包含三種本質,分別是「感情」、「想像」、「含蓄」。若果人家說:「眼前的情景很有詩意」,就是說當前的環境令人感觸、使人想像,而且簡簡單單一個情景,彷彿蘊藏了很多味道在裡頭,這就是「詩意」。

  詩除了三種本質外,還有結構上的特點,唐詩猶其如此。唐詩嚴格限定句數字數,而且要恪守平仄,最後還要押韻,這一切都是為了音樂美。詩除了追求內容和諧,還要追求韻律和諧,使吟者順口,聽者順耳,總而言之詩各方面都追求和諧。

  因為以上眾多特質,詩歷來都受人喜歡,我也不例外。不過以我觀察,討論創作版的一眾「詩人」,雖然喜好作近體詩,卻似乎還未真正認識甚麼是近體詩。

  剛才提到,詩其中一個本質是「含蓄」。詩的「含蓄」有兩種解釋,一是「弦外之音」,二是「濃縮」。若果半篇散文的意思,能夠包含在四句、每句七個字、共廿八個字的詩裡,就「含蓄」而言這詩可謂達到了巔峰。詩聖杜甫的詩就是這樣的極品。若果一首詩只表達了四個意思,即一句詩只能表達出一個意思,這就是平庸的詩。若果一個意思要用四句來表達,這就不是詩,是廢話,偏偏文學創作版上的所謂詩大多屬於這種。

  其實只要看一看創作版一眾「詩人」的對答,就可以知道他們並不懂得詩。他們對答的時候,原本可以明明白白一句話的地方,偏偏咬文嚼字,用矯揉造作不知所謂的錯誤文言回答。由此可見,詩對他們來說只是比較新奇的東西,他們喜歡近體詩,只不過是玩票性質,至於詩的本質他們似乎還未了解(雖然我也不敢自詡懂得詩的真義)。又或許他們是真心喜歡詩的,但走錯路了。

  這種情況擴大來說,也就可以解釋,為甚麼長短小說跟近體詩會成為創作版的兩大主流。原因很簡單,是因為該版的創作人只知追求華麗的詞藻而無實在的情感。就算有情感,那也只不過是人云亦云的情感。以「姣婆小說」為例,之所以創作版會有一堆人前仆後繼且樂此不疲地創作「姣婆小說」,原因是他們的INPUT就只有「姣婆小說」,理所當然OUTPUT也只有「姣婆小說」。他們首先給「姣婆小說」洗腦,充滿一堆不設實際的幻想;然後想抒發一己之幻想,繼而成為了創作「姣婆小說」的一群。可以說,「姣婆小說」的精粹--矯情與不切實際,他們是學滿師了。至於詩的原因更簡單,同樣沒有實在的情感,只有浮華的詞句。

  文學最簡單的定義是「以感情為穩建基礎,通過熟練的技巧表達出來」。用數學公式來表達就是「真實感情+熟練技巧=文學」。只有感情而沒有技巧,那還有救,因為技術可以磨練;只有技巧而沒有感情,那就沒救了,因為文學的本質是情,換句話說沒有情就等於沒有文學,正如電器說明書不會是文學,因為她只是理性文章。若然感情技巧兩者都沒有,這樣的文章到底該怎麼形容?唔,更根本的問題是--值得形容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