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幻想(一)

  上網時閒逛了一些知名討論區的文學創作版,但無論是台灣的還是香港的,看了幾個主題後就不想再浪費時間,立即關掉IE。心裡的感想是:為甚麼這些傢伙臉皮可以厚成這樣,這樣的文章還夠膽在網路發布?

  這些文學創作版的兩大主流體裁是近體詩(唐詩)及長短小說,散文比較少,不好找。現在先說說小說的問題,近體詩留待下一篇再討論。

  創作版中的小說又可再分為兩種風格,一種是濃烈的「姣婆小說」風,另一種是近年來頗為流行的奇幻武俠、魔幻冒險風。先說前一種。

  老實說,各種文學體裁各領風騷,唯獨「姣婆小說」我最瞧不起。「姣婆小說」可分為兩種主流:第一種是主角都是王子公主級人馬,以天使下凡君臨天下的姿態面世,然後巧遇醜小雞或醜小鴨,當中交往過程的火花請自行想像,這是比較年青有活力的一種;又或者是男女主角不相伯仲,過程哀怨纏綿得難捨難離,這是花心力的一種,對像是年紀稍長於少女的中女。

  第一種「姣婆小說」多次拍成所謂的青春連續劇,香港代表有「四葉草系列」,台灣代表更多,有「惡作劇之吻」、「公主小妹」等一大堆。老實說,我實在很懷疑現實中有多少劇中的「公主王子」。劇中帥到想毀容的王子,明顯是為了滿足幻想而虛構出來的完美人物:富有、帥氣、萬人迷等等的元素應有盡有。(但請注意,劇中並不重視主角的學識修養,亦即學問並非必要條件,這反映了甚麼?)但,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現實並沒有這種完美的王子--這種不符合現實,只能存在於幻想的王子。

  「姣婆小說」說穿了只不過是滿足幻想的產品。所以作品要有人買,內容不得不迎合讀者的口味,亦即必需要能滿足讀者的幻想,因此這種仿如海市蜃樓空中樓閣的王子是必定要出現的。但是,鏡中之花水中之月是不可能得到的,除非你是鏡中人--現實的人往往因為現實不能滿足,而不斷沉溺於幻想之中,寧願當鏡中之人。這正正道出「姣婆小說」的最大問題--洗腦功力強大。我就讀高中時,就有三個女同學中了「姣婆毒」,整天以為自己是「姣婆小說」中的醜小鴨,總有一天會結識到幻想中的王子,並發生一段哀怨纏綿的愛情。當然這並不是一定的,有些人還是可以分別出現實與幻想的距離,只是我比較不幸,連中三元。

  「姣婆小說」之所以會令人分不清現實與幻想,是因為讀者受強烈的情感影響,把理性拋諸腦後了。儘管「姣婆小說」的內容的而且確有可能發生,可是發生的可能性卻低得近乎不可能,就算用幻想來形容這種可能性也並無不可。理性的人當然明白這一點,但面對因現實滿足不了而強烈追求幻想的人,就算有那麼一點點可能,她也是不會放過的。要求給情感佔滿腦袋的人理性,這是奢求。

  「姣婆小說」很像精神毒品。除了會令人「上癮」外,「姣婆小說」也會傷害人的精神--換句話說,就是灌輸錯誤的意識,而過程是靜悄悄、潛移默化的,且舉二例:「王子與醜小鴨」式的「姣婆小說」,過程若是王子追求醜小鴨的話還好,若果是醜小鴨追求王子的話那就糟糕了,原因是當中帶著隱藏訊息「自我矮化」。讀者為了滿足幻想,理所當會投入主角角色的劇情之中,就這樣無形接收了「自我矮化」的訊息。

  可是,佛陀跟美國憲法都說「人人生而平等」,何必自貶身價?其實世上並無王子公主,又或者,我們人人都是王子公主。

  再舉一例。「姣婆小說」描述的戀愛過程往往流於單一公式化。儘管現實中大家談情說愛的過程很相似,但比「姣婆小說」的「王子與醜小鴨」式、「哀怨纏綿」式還要豐富、有趣、真實多了。可是,給「姣婆小說」洗腦的人,會認為世上所有的愛情都應該是「王子與醜小鴨」式、「哀怨纏綿」式,否則就不叫愛情。老實說,我對這些矯揉造作、沒情節硬來情節的內容,著實覺得很反胃。

  總而言之,矯揉造作、洗腦效果是「姣婆小說」的兩大弊端,建議少看為妙。

  至於另一種奇幻武俠、魔幻冒險風小說,其實並沒有甚麼地方值得批評。這種風格的小說明刀明槍是幻想來著,並不像「姣婆小說」會模糊現實與幻想的界線,所以不會有洗腦的問題。不過,這只就讀者而言沒有害處。這種體裁能夠成為文學創作版的兩大主流體裁之一,原因依然有必要探討一下,當然這是後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