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女媧捏泥娃

  接觸了文學這麼久,不多不少總有一點個人小小心得(或稱愚見)。一直都想把腦海中的這些小小心得,提綱挈領地寫出來,好讓自己下筆的時候,可以簡單概括地提醒自己要注意的地方。

  朝思暮想良久,終於想出把文學作品中的元素,歸為時、空、人、情、理五大類:

時:故事發生和結束時間、敍述次序、敍事快慢

空:故事發生和結束地點、東南西北、景物遠近高低、一切自然景物

人:角色、形象、第幾身觀點(多重觀點)、擬人

情:喜怒哀樂、融情入景(情與時空的相互作用)、超越理性的極致情感(誇張、擬人、神話、幻想、無中生有……)、感情佔全文的比例

理:合理、不合理、超越合理與不合理(情感強過理性時)、理性佔全文的比例

  唔……本來覺得這樣的分類方法還蠻不錯的嘛,可是過了幾天,竟然開始記得不太清楚了。再過幾天,腦中就只餘下「時空人情理」五個綱領,各自代表的意思都忘得七七八八了。我想,應該是記不牢的關係而已,於是把筆記再看一遍。然而,過了幾天,記憶又開始模糊起來了。

  靜心想想,這該不會是我懶惰的關係。這套綱領既然是我自己一手一腳組織起來的,印象應該很深刻才對,可是現在卻反其道而行,明顯這套綱領還不夠完善。後來嘗試找出問題所在,略述如下。

一:抽象。
二:每一綱領之下的條目繁多複雜,難以牢記。
三:綱領也有問題。「時空人情理」可包含的東西太多了,令條目更加繁複。

  原來此路不通,唯有再設計過第二種綱領的模式。

  過了幾天,綱領的問題仍然縈繞心中。正思索間,某某近代著名作家(不知道是葉聖陶先生、夏丐尊先生還是老舍先生了)說過的一句話──「越是成功的文學作品,越像一個有機體。」在我腦海一閃而過。這句話我印象很深刻,每次讀文學作品都有同感。唔~頭上的電燈泡叮一聲亮了,我模糊看到問題的盡頭在前方。

  我把這句話繼續發揮下去,終於想出了一套以比喻為主的綱領--下筆為文,正如女媧捏泥娃! 請先看以下一段神話:

「據說女媧是個『人頭蛇身』的女神。天地初開時,沒有人類,女媧遊蕩四方,感到十分寂寞。她在黃河邊某個淺灘上坐下的時候,看到河水映出自己的臉龐,突然來了靈感。她順手從地上抓起一把黃泥,放些水進去揉合揉合,仿照自己的容貌,捏成一個娃娃樣的小東西。說也奇怪,剛把這小東西放在地上,他就活了起來。女媧用泥巴捏了一個又一個,身邊的小東西越來越多,她開心得很,就把這些小東西叫做『人』。」

  是的,女媧捏泥娃造人,跟下筆創作文學作品的過程,有很多十分相似的地方。現在就按順序一一說明。

1:
文章的感情(思想)→人的情感(思想)


  文章的感情等於人的情感。很廢話,卻是最基本的一回事。我曾經說過,文學的核心是感情,沒感情根本不是文學。就算勉強讓你寫出來了,都只不過是一篇空洞的文字,就像捏出一具只有軀殼沒有靈魂的泥娃娃一樣。總之,就是要「意在筆先」。

  「意在筆先」還有一個十分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接下來文章的所有元素,都是根據你的思想感情而決定的,所以感情(思想)的地位等同於指揮官,指揮著其他文章的元素各就各位。

  捏泥娃的時候,性格敦厚者,塑其形以柔順婉約;性格暴戾者,塑其形以粗曠暴野──捏泥娃要注意精神與形軀統一,剛正不阿的個性,配上一副詼諧的臉孔,成何體統?寫文章的道理也一樣,意思(精神)要有體裁、結構、修辭(形軀)等等配合,方能突出。而所謂配合的方法,就是依據感情思想的特徵,去選擇用哪一種體裁、結構、修辭。所以無論左計右算,情感都應該永遠放在第一位。

2:
文章的故事→人的記憶


  這裡說的「故事」只是統稱而已,實際上文學作品並不一定都有完整的情節,總之是過程之類的元素。正常來說,文章的故事(過程)應該越清楚越好,就像人的記憶一樣。不過,有所謂「文無定法」,這種事其實是無金科鐵律可從,一切以表達需要為準。說不定模模糊糊的故事(過程),會營造另一種撲朔迷離的美感?(動漫畫中有種叫「天然呆」的屬性(性格),是大頭蝦、迷糊、傻氣的意思,通常在女角身上找到。這一種性格另闢蹊踁,創造了另類的可愛,證明模糊也可成為美的元素。)

*感情(思想)佔全文的比例

  雖則說文學的核心是感情,不過感情並不是文學的全部。只有純粹的感情是無法成篇的,雖然直接,但過於抽象,而且毫無新意。難道全篇文章就只有我愛你、你恨他、他不喜歡我這些字眼?文之所以成學,就是除了注重情感之外,還得研究表達感情的技巧。因此,除了直接抒情之外,還得包含一些別的手法例如記敍、描寫等等,才能令文章更多角度、更加具體,由此衍生的間接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借古諷今等等,亦令感情更加充實動人。這就產生一個問題,就是抒情、描寫、記敍的分量,應該如何分配,互相配合?

  這個問題我無法明確答你,還是老話一句:「看情感表達的需要」。有些情況直接抒情部分可以多一點,有些則透過故事情節或四周景物輾轉帶出情感會更好。簡單點說,文章的感情和故事兩部分,應該好好地分配調和,切莫忽略。

3:
文章的結構(體裁)→人的骨骼


  決定了精神層面的元素,接著就是正式捏泥娃肉身的時候了。肉身的第一個問題,當然是骨骼。高的、矮的、肥的、瘦的,用哪一種,還是那一句,依照該泥人的性格如何而決定。文學作品也一樣,詩、詞、散文、小說,用哪一種,也是看表達的需要。

  不過,無論選哪一種體裁,同樣要注意結構完整。上少一條鎖骨、下缺一厥脊椎、東少一塊肱骨、西缺一段肩胛,焉能成人?怎麼撐得起一個人該有的形態?

4:
文章的鬆緊→人的肌肉


  弄好骨架,可以鋪上肌肉了。這裡說的文章鬆緊其實還蠻抽象的,概括來說,就是感情由精神層面,具體呈現在肌肉的張弛上面。

  正如人的肌肉不會永遠處於緊張(用力)的情況一樣,文學作品的段落也不會所有都是感情高昂激烈的,必需要有比較鬆弛的段落與之相對,如此文章才會有張弛互相對比。否則單只有緊而沒有鬆作對比,那緊也顯不出其力量來。

  還有一點值得特別提出來說明一下。所謂各種文章風格,其實等同於各種「感情表達綜合手法」,而文章的肌肉是「表達感情綜合手法」的元素之一。舉個例子,李白的《月下獨酌》風格大開大闔(大上大落)而感情激烈,這情況可視為肌肉的張與弛有很大的對比(大上大落),而肌肉緊張時卻又緊得真的很有力量(感情激烈),因此形成撼動人心的一股強大感情力量;再看看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就是鄧麗君唱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那首詞),此詞風格溫柔婉約,可視為肌肉的張與弛對比不明顯(但仍然是有對比的),而且文章中緊張的比例不多(頂多只有「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一句),緊張時的力道也未如《月下獨酌》,因此雖然感情的起落並未如《月下獨酌》般強烈,但其情感卻有如細水長流一般,餘韻不盡,使人回味再三,至今無一首中秋詠月懷人之詞能出其右。

5:
文章的節奏(文氣)→人的呼吸


  人的骨骼、肌肉都弄好了,是時候讓他有自己的氣息。

  古人論文氣論得虛無飄渺,抽象得很,例如曹丕《典論論文》的「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的「才有庸俊,氣有剛柔」,你明白他倆在說甚麼嗎?清代名散文家姚鼐描述得更瘋狂:《古文辭類篹‧序目》「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稍為離題一下,古人說解釋文章寫法的文章,通常都寫得十分抽象。這固然是問題,弄得寫文章像是一件高不可及、難以捉摸的事情,這大概與當時文人的階級性質有關。其實用小弟的「女媧捏泥娃」理論來解釋的話,所謂「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就是等同於人的精神層面元素,神、理是感情(思想),氣、味是文章的風格(即表達感情的綜合手法);「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就是人的軀體層面元素,格、律是人的骨骼肌肉,聲、色是人的五官認知(後述),僅此而已。

  回到正題。說了這麼久,到底文氣是甚麼?所謂的文氣,其實是「文章的呼吸」。請先想像一下人的呼吸情況:正常時人的呼吸該是不徐不疾的;閒適時呼吸稍為慢一點;激動時呼吸則會急促起來。文氣也就是這麼一回事。文章讀到緊張處,一氣呵成,不可收拾,這是文章呼吸急促的情況;讀到閒適處,悠哉遊哉,從容不逼,這就是文章呼吸緩慢的情況。

  舉個例子好了。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素以感情充沛文氣奔放著名,先來讀讀以下兩段文字:

「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綜合兩段,先不管文字的詳細意思,只需依字略讀一遍,就可以知道甚麼叫流暢,甚麼叫氣勢!第一段皆為反問句,令感情倍加激動;兩段文字皆連用五句排比,讀來連貫一致。兩個元素共同令文章的節奏讀來舒暢無礙,這就是所謂的文氣奔放。

  還有,別忘記「人的肌肉鬆緊」與「人的呼吸急徐」互相配合。正常情況來說,肌肉緊張時呼吸會急促一點,如此才能突顯激動的感情;肌肉鬆弛時呼吸會緩慢一點,如此才能突顯閒適的感受。不過,也可以激動的感情下故作鬆弛,閒適的感受下故作激動,若果你有本事的話。

6:
文章修辭→人的五官認知


  泥娃娃到此有了呼吸,基本上已經算是一個人了;文章有了以上五個元素,基本上算是一篇合格有餘的文章。不過,既然是文學作品,除了基本功之外當然還得講究一下修辭,猶如人出生懂得呼吸之後,逐漸用五官感受環境,以及用不同的認知方法認識世界一樣。以下先用描寫的情況對比一下五官。

鏡頭拍攝→人的眼睛

  文章中所描寫的一切景物,其實跟人的眼睛都有關──沒有眼睛如何看得見?不過,眼睛看甚麼,看遠還是看近,對表達感情都是有影響的,不得不留意,所以特地提出來說明一下。以下的其他感官道理一樣,自行推測。

聲音描寫→人的耳朵

說話記錄→人的嘴巴

香味描寫→人的鼻子

冷暖感受→人的皮膚

註:以上的歸類不是絕對的。

  相比起五官的感受,認知方面的問題,對於慣受邏輯規限的人是很困難的一回事。例如誇張、擬人、交叉感官描寫(例如「聽花吐艷」)等等修辭手法,用正常邏輯是永遠想不通的──看著鏡中倒映著自己的白髮,這麼長短就是這麼長短,哪有三千丈這麼長?說風懂得吹簫,有可能嗎?花朵吐艷,可以聽得到嗎?邏輯讓人有效率地認識世界,卻也不知不覺間壓抑著人其他認識世界的方法。不過認知方法的問題,並非語言層面就可以解決的。我認為,「文學就是生活」,唯有超越二次元文字,好好體味三次元的生活,認知的能力才有機會提高。

  啊還有,認知與情感(思想)是互相影響、無可分割的,或者也可以由情感(思想)方面入手。

  最後就來說說寫文章要如何寫得像、寫得夠真實、寫得有組織、寫得有血有肉有靈魂。道理其實還是那幾條,現在不厭其煩再說一次。首先就是要觀察,觀察是一切材料之源。沒有Input,哪有Output?勉強去寫,寫了篇不知所云或味如嚼蠟的文章出來,浪費了時間之餘,還打擊自信心!(指實際需要,練習除外)觀察的道理有點像「書到用時方恨少」,或許你今天不會用某種材料去寫,可是當你要寫的時候,平常卻沒有留心,結果只能怨恨自己平時太懶惰了。

  觀察是第一步,要寫得像還得要多寫一點。唯有寫成熟練的手腕,才能想寫甚麼成甚麼。否則腦海中想得多完美,結果還是寫了個四不象出來,徒令自信降低。一開始技巧當然不怎麼樣,可是若因此而不練習的話,你的技巧也只會一輩子不怎麼樣。

  觀察與手腕都純熟,那該是時候提升自己的內涵,而這當然是最困難的。別以為寫文章的人,老是一副坐在椅子上,拿著筆,悠然自得地寫寫畫畫,悠悠閒閒地過日辰的舒服樣子。對自己有要求的藝術家,那種對更高層次「欲求而不得」的苦惱,就像是被人投進石磨之中,不斷地被磨啊磨,不知磨到甚麼時候才能得道升仙、覺悟成佛。

  更高層次之所以這麼令人苦惱,是因為它不知道去哪兒找,也就是對寫文章的人來說,沒有一條明確的道路,可以有效而快速地提升到更高的層次。的而且確,內涵這回事沒有速成的方法,也沒有明確的指標。唯有記住「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的道理--學寫文章,不要只管文學範圍以內的事情,各個範疇的文化諸如歷史哲學政治藝術科技設計運動經濟都要接觸一下,多點獨立思考、與人交流,日子有功,內涵自然會「浸」出來。我相信功夫不會欺人的。聽起來好像很辛苦似的?是的,從來就沒有人說過,寫文章是一回簡單從容的事,那只是某些人的偏見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